资治通鉴:记住,你老老实实的,没人会在乎你,只有当你敢豁出去撕破脸,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!
《资治通鉴》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
西晋·晋怀帝永嘉元年(丁卯,公元307年)
【原文】
李钊至宁州,州人奉钊领州事。治中毛孟诣京师,求刺史,累上奏,不见省。孟曰:“君亡亲丧,幽闭穷城,万里诉哀,精诚无感,生不如死!”欲自刎,朝廷怜之,以魏兴大守王逊为宁州刺史,仍诏交州出兵救李钊。交州刺史吾彦遣其子咨将兵救之。
【译文】
李钊到宁州,州里的人们尊奉李钊兼理州刺史事务。治中毛孟到京城,请求朝廷委派刺史,多次上奏,没有被审理。毛孟说:“州君已死,州城被围困,不远万里到朝廷倾诉悲哀,心意精诚而朝廷无动于衷,生不如死!”就想自刎,朝廷怜惜他,让魏兴太守王逊任宁州刺史,同时诏令交州出兵救援李钊。交州刺史吾彦派他儿子吾咨带兵去救援李钊。
【解析】
讲正文之前先讲一点地理。
秦朝完成统一,全国设立郡县,两汉期间,郡国并行,汉武帝时在郡之上设置了天下十三州。
汉末魏晋交替,州郡边沿变化频繁,在上面材料发生时,西晋对地方州郡的调整基本完毕,形成天下21州的格局,而材料提到的宁州大概就是现在的云南地区,交州则是现在的越南。
回到材料。
西晋内部八王之乱打的热火朝天时,宁州发生动乱。
夷遂大反,破没郡县,攻围州城。中原乱而李雄寇蜀,救援不至,疾病,薨于穷城。
材料提到的李钊上表朝廷救父,然后自己从走交州入宁州,蹉跎三年,期间宁州文武让李毅之女代替管事,在李钊达到后又让其执掌宁州。
但钊并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,宁州之事也必须汇报朝廷等待朝廷下一步安排。
于是就有材料提到的治中毛孟去洛阳汇报工作,但是发生的事情始料未及。
治中毛孟诣京师,求刺史,累上奏,不见省。
对于毛孟的上奏,朝廷就不理睬。
你也别怪西晋朝廷如何不管事、也别骂西晋官员如何混账,这个时候司马越、司马颙打的你来我往,政局动荡,朝廷官员自己都自身难保,谁还管万里之外的宁州。
甚至对于司马越、司马颙、朝廷官员来说,宁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华夏核心区,哪怕他一个宁州也比不上中原一个大郡,丢了就丢了。
在这种心态之下,朝廷上下对宁州之事保持了缄默。
只要不发生、不表态、不把这事放到台面上,这事就不存在,这事就没发生,这事就不需要处理。
说白了,西晋朝廷上下这事典型的当其了鸵鸟把头埋沙堆里。
毛孟没想到西晋朝廷这般不当人,于是就有了上面材料的关键。
孟曰:“君亡亲丧,幽闭穷城,万里诉哀,精诚无感,生不如死!”欲自刎
毛孟当时什么心情,一定是焦躁不安的,但他又有什么办法?
只有用自杀来把这事闹大,让后舆论起来,倒逼朝廷表态处理。
这就有点想,好多年前一个网友炒作给一个母亲二十万在某地街头跪行,以此激发网络关注一样。
两者本质都一样,都是要让这事成为热点,因为只有成热点了,这事才会有人关注。
朝廷怜之
你看用的这四个字,朝廷怜悯,一副高高在上赏赐的样子。
要我这四个字就是替西晋朝廷那些王八蛋挽尊,实际上是西晋朝廷被逼到没办法了。
你想,要是这毛孟跑到宫门门口抹脖子,天下舆论怎么看西晋朝廷这些官员执政?
尸位素餐、麻木不仁、坐视边地丢失,西晋朝廷的权威威信只会更加贬值。
毛孟的做法恰恰是把西晋朝廷的体面的给撕碎了。
这也恰恰印证了那句话。
你的事没有人关心,但你的事牵扯到了别人,那就有人会关心了。
【闲扯】
前段时间董小姐闹得这么大,如果没有那个医生在手术台上的乱来,不过是两个医生的桃色绯闻。
正因为涉及医德,又牵扯出董小姐的学习过往,这事才会闹大。
否则所谓的学阀、男女关系,谁会关心?
为什么会哭的孩子有奶吃?
因为他哭,会让你干不了事、让你心烦意乱。
为什么职场里面会有以闹代要?
因为一闹起来,领导这位置就要坐不稳。
为什么企业对消费者,会维权的才给赔偿,不来的就不提?
因为,会维权的才是真会让企业难受的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法,在这个算法之下,这个世界上的事无非两种,和我有关,和我无关。
你的事,任你说得天花乱坠、立场再正义,都敌不过一句,和我有什么关系。
可以一旦这事和我有关了,或官位、或金钱、或名声,那这事我就必然要管管了。
你拿捏住这个东西,很多事情都能好办。
有的时候,你让别人做事,未必是要许诺利益,有的时候,你敢撕破脸,让对方难受、让对方不体面,也是一种方法。
这个世界就是这样,你老老实实,别人不会在乎你,更不会有替你出头的,只有当你敢豁出去,才有人会重视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